摘要:為研究富營養(yǎng)化湖泊藻型湖區(qū)沉積物中生物易降解有機質的組成及其垂向分布特征,選取太湖竺山灣湖濱帶和開敞湖區(qū)采集沉積物柱狀樣,利用微電極技術測定沉積物~水界面理化指標的剖面特征,并對沉積物中含水率、燒失量、色素含量、總有機碳、總氮以及生物易降解物質(總蛋白、總糖和總脂)進行測定。結果表明:藻型湖區(qū)沉積物~水界面處溶解氧、pH和氧化還原電位在垂向剖面上呈現(xiàn)出隨深度增加而下降的趨勢,空間上存在明顯的異質性,湖濱帶沉積物~水界面溶解氧、pH和氧化還原電位顯著低于開敞湖區(qū),而沉積物~水界面H2S濃度在垂向上則表現(xiàn)為隨深度先降低而后升高的趨勢。此外,藻型湖區(qū)沉積物中生物易降解有機質的組成和分布同樣存在明顯的空間異質性。組成上以脂類(7.7 mg/g)為主,其次是糖類(4.5 mg/g),蛋白質(0.8 mg/g)含量最低;空間上,湖濱帶沉積物中生物易降解有機質含量顯著高于開敞湖區(qū),表層15 cm以上沉積物含水率和燒失量較高,有機質含量豐富。


湖泊是有機質生產、遷移、儲存的重要場所。它不僅具有較高的生物生產力,還匯集了豐富的陸源物質,而且湖泊較強的生物泵功能,帶來了較快的生物源沉積。因此,湖泊真實地記錄了流域人類活動和湖泊自然環(huán)境演變的信息,同時也是揭示氣候變化和區(qū)域響應的重要信息載體。


在富營養(yǎng)化和氣候變化的雙重影響下,湖泊藻類水華暴發(fā)強度大、持續(xù)時間長、暴發(fā)頻率高,大量的藍藻聚集、堆積、衰亡后沉積于沉積物表層,逐漸發(fā)育形成有機質含量較高的“藻積層”。研究表明,在富營養(yǎng)化湖泊巢湖、太湖、滇池,甚至部分水庫,表層沉積物均以藻源性有機質為主。此外,在藻類衰亡沉降過程中,沉積物的組成及活性不斷發(fā)生變化,其中部分活性高的有機質優(yōu)先降解,如色素、蛋白質、糖類等,而腐殖質等較難降解有機質會保留在沉積物中。對40種不同藻類細胞組分研究表明,藻細胞主要由蛋白質、糖類和脂類物質組成,不同組分的相對含量因藻的種類不同而有所差異。通常藍藻中蛋白質含量較高(41%——69%),而硅藻中脂類含量較高(5%——43%),其中蛋白質是有機質中活性較高的組分,其含量和組成的變化對于底棲生物的分布、群落結構及動態(tài)有重要的影響。與此同時,藻類殘體仍含有碳、氮、磷、硫等多種元素,沉降后使得表層沉積物有機質厭氧代謝增強,呈現(xiàn)厭氧強還原環(huán)境,在厭氧微生物作用下,有機硫分解和硫酸鹽還原產生大量H2S以及硫醇、硫醚類化合物致臭;此外,沉積物中的鐵氧化物被厭氧微生物利用轉化為還原態(tài),H2S與Fe2+等形成金屬硫化物,金屬硫化物被懸浮顆粒吸附再懸浮至水體中致黑,造成水體黑臭,并向水體中釋放大量碳、氮、磷等物質,導致內源釋放,加速湖泊富營養(yǎng)化進程。因此,藻積層中有機質的組成和降解狀態(tài),不僅影響著底棲生物和微生物的組成及活性,同時也影響著湖泊水體和沉積物中碳、氮、磷、硫等多種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


目前關于沉積物中易降解有機質的研究多集中在海洋和河流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而湖泊沉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機質含量與來源、粒徑分布、重金屬含量、營養(yǎng)鹽含量及其釋放特征等方面。但是,隨著富營養(yǎng)化程度不斷加劇,湖泊沉積物中大量的藻源性有機質在降解和轉化過程中又將對湖泊環(huán)境產生了哪些影響?沉積物中生物易降解物質組成如何?其在垂直方向上有何分布特征?研究探討上述問題,對于調控富營養(yǎng)化湖泊內源污染、改善水質、防止富營養(yǎng)化湖泊衰亡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qū)概況及樣品采集


太湖竺山灣是典型的藻型湖區(qū),該區(qū)域的藻類水華呈現(xiàn)出持續(xù)時間長、暴發(fā)頻率加快的趨勢。而湖濱帶多存在堤下深漕(修建大堤時取土而成),部分岸段湖濱帶還有離岸分布的蘆葦群叢,在主導風向東南風的影響下,大量藻類碎屑殘體堆積,受蘆葦群叢的阻隔,藻類碎屑殘體及水草殘體從開場湖區(qū)隨風生流進入蘆葦群從內,難以回到湖區(qū),使得藻類碎屑殘體堆積造成了淤泥黑臭。根據(jù)2016年4-10月藍藻預警期間太湖藍藻暴發(fā)頻率分布,于2018年8月,分別在竺山灣挺水植物湖濱帶和開敞湖區(qū)利用柱狀沉積物采樣器(Corer 60,奧地利),采集沉積物樣品,從湖濱帶到開敞區(qū)共設置4個點位(圖1),C1和C2位于開敞湖區(qū),離岸距離3——5 km,周圍無水生植物分布,L1和L2位于符瀆港附近的湖濱帶,湖濱帶補植有整齊的蘆葦群叢和自然分布的蘆葦群叢,離岸距離0.5 km.每個點位采集3根柱狀樣,現(xiàn)場嚴格按2 cm切割分層,并將相同層沉積物樣品收集到同一自封袋中混勻,當天運回實驗室冷藏保存。

圖1太湖竺山灣采樣點分布